來源:網(wǎng)絡資源 2009-07-02 11:23:45
舊時廟會是結(jié)合佛,道兩教的宗教節(jié)日而開放的,人們到廟里去,主要是為了進香,求福祈祥。有些定期廟會,晚期已無香火,演變成純貿(mào)易性的集市,人們逛廟主要是買些土特產(chǎn)和日用百貨,順便看看小戲和雜耍,進行娛樂?傊鋸R的人不是為了吃。但人們在廟上燒香、購物、娛樂,總要轉(zhuǎn)悠半天,必然又餓又累?吹礁鞣N好吃的,不免產(chǎn)生食欲。所以廟會上那種吃食攤子自然也就坐無虛席了。
在廟會上經(jīng)營風味小吃的,有它的特點,一般都是浮攤,有的支個布棚,亮出字號,里面擺了條案、長凳;有的則只將擔子或手推獨輪車往廟上一停,任人圍攏,站立而吃。經(jīng)濟實惠,適合當時平民的消費水平。在定期廟會上,吃食攤比較集中;臨時節(jié)年廟會則多與土產(chǎn)、百貨、賣藝者間雜在一起。
廟會上的小吃其實多半是北京日常街頭巷尾叫賣的吃食,具有北京地方特色,適合北京人的口味,形成固定套子。從晚清到解放初期基本上沒什么變更,F(xiàn)將其主要品種介紹如下:
豆汁
豆汁
有人說,豆汁是老旗人的吃食,其實喜歡喝豆汁的并不局限于民族,也不拘貧富。舊時,有穿戴體統(tǒng)者,如果坐在攤上吃灌腸或羊霜腸,就會被人恥笑,但在攤上喝豆汁則不足為恥。賣豆汁的照例是從粉房將生豆汁躉來,挑到廟上,就地熬熟。前邊設個長條案,上擺四個大玻璃罩子,一個放辣咸菜;一個放蘿卜干;一個放芝麻醬燒餅、“馬蹄”(此系另一種形式的燒餅,狀如馬蹄,故名。有椒鹽馬蹄、兩層皮的水馬蹄之分);一個放“小焦圈”的油炸果。案上鋪著雪白桌布,掛著藍布圍子,上面扎有用白布剪成的圖案,標出“×記豆汁”字樣。夏天還要支上布棚,以遮烈日。經(jīng)營者通常為一、二人,不停地向游人喊道:“請吧,您哪!熱燒餅、熱果子,里邊有座兒哪!”
扒糕、涼粉
扒糕、涼粉
扒糕是用蕎麥面和榆皮面做成的小圓坨,如燒餅大,蒸熟后,夏天放在冰上鎮(zhèn)著;冬天則放在爐鐺上,加油炒熱,謂之熱炒扒糕。夏天賣扒糕的多是與涼粉一起賣,有粉塊、粉皮、還有小撥魚兒。都浸在盛有冷水的大木盆里(該盆系扁圓形,直徑二尺,深不足半尺)。與賣灌腸、豆汁的一樣,搭棚設座。案上擺著佐料罐:用花椒油過的醬油、芝麻醬、醋、蒜汁、芥茉、辣椒油、胡蘿卜絲等。
等到有顧客來吃時,才臨時著上這些調(diào)料。經(jīng)營者僅一、二人,不停地吆喚:“筋道的扒糕,酸辣的涼粉啦,請吧您哪!”
灌腸
灌腸
灌腸本應是用豬大腸灌上碎肉和淀粉,蒸熟后削片在鐺上用大油煎烙。如后門橋華安居、福興居所賣,質(zhì)量甚精。但廟會上所賣的灌腸卻只用淀粉點上紅,作成腸形(即粉坨子)削成小塊在鐺上用極次的湯油半煎半烙,使其外焦里嫩,然后澆上蒜汁鹽水,用竹簽扎著吃。
茶湯、油茶
茶湯、油茶
茶湯是炒熟的糜子面,放上紅糖,用滾開的水一沖即成。油茶是用牛油或素油將面粉炒熟,放上糖,用滾開的水一沖。茶湯和油茶都有所謂“八寶”之說。其實就是加上山楂條、青紅絲、葡萄干、核桃瓤、瓜子仁等一些果料,使之香甜可口,別有風味。經(jīng)營此業(yè)的多兼營“藕粉”。
豆面糕
豆面糕
又名“驢打滾兒”,早年從鄉(xiāng)下傳進城里。是粘糕的一種。其做法是將黃粘米面蒸熟后,攤開平,撒上熟豆面和紅糖,然后卷起來一切,狀如螺絲轉(zhuǎn)兒。還有的用豆沙或紅糖包成像雞蛋大小的團子,滾上炒豆面。放在小碟里,有的還澆上“糖稀”。吆喚道:“豆面糕來,要糖錢!”“滾糖的驢打滾啦”!在廟會上經(jīng)營此業(yè)的多系回民,只用一輛手推車,車上的銅活擦的锃光瓦亮,引人注目,以招徠生意。
豌豆黃兒
豌豆黃兒
豌豆黃分粗、細兩種。北海公園仿膳、漪瀾堂賣的是細豌豆黃兒。廟會上賣的則是粗豌豆黃兒。這是用沙鍋將豌豆煮爛成泥,加上小棗,淀成粉坨,扣出,切成像切糕一樣的菱形塊,用手推車運至廟會上兜售。由于大多出現(xiàn)在春天的廟會上。因此,人們聽了他們吆喚:“哎,這小棗的豌黃兒大塊的咧!”就感到有新春的意味。因為此種吃食不太衛(wèi)生,所以是個被禁止的品種。
愛窩窩
愛窩窩
這是新正食品愛窩窩是將蒸熟的江米搟成小餅,包上冰糖渣兒、山楂糕、芝麻、青梅、摶成元宵形,裹上糯米粉,使之不粘在一起。一般有白糖、澄沙、棗泥的數(shù)種。為區(qū)別起見,上邊都做了紅點記號。廟會上賣愛窩窩的往往也賣元宵、年糕。
歡迎使用手機、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(wǎng),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!>>點擊查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