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中考網整理 作者:中考網編輯 2014-03-13 11:12:11
7 背影
課文研討
一、整體把握
閱讀這篇散文,我們可以感受到父子親情──父親對兒子的疼愛和兒子對父愛的感念。這是人間至情。這也是家庭美德,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(tǒng)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1.感受深切父愛。
想想父親當時的困厄,對父愛的感受就會更加深切。當時,父親遭遇雙重災禍,祖母死了,差使也交卸了,喪母的悲痛加上生存危機,父親陷入了困境。朱自清是大兒子,還在大學念書,接手還早,還要供養(yǎng),養(yǎng)家重擔壓在父親一人肩上,他是怎樣急于謀事啊。父親在謀事與送行二者之間再三躊躇,天平的一頭是那么沉重,他卻把天平的另一頭──兒子路途平安看得更重,這種愛子之心,真是情深似海!父親親自送行,照顧得無微不至,不光顧到眼前,還為兒子一路著想,臨別還給兒子買橘子。買橘子要過鐵道,那時月臺很高,爬起來非常費勁,父親是看在眼里的,為了兒子,再難的事情他也心甘情愿。“他用兩手攀著上面,兩腳再向上縮;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,顯出努力的樣子”,他是這樣吃力地過鐵道買橘子的,愛子之心是多么強烈,父愛的力量是多么巨大,這樣的父愛催人淚下。
《背影》中的父親形象,是慈父的形象。有人說“我們在《背影》中看到的與其是一個父親的形象,毋寧是一個母親的形象”,這是把父親的形象絕對化了,以為父親就是嚴父,其實慈父的形象也是父親的形象。朱自清父親性格中也有剛強的一面。聽他面對雙重災難的心聲:“事已如此,不必難過,好在天無絕人之路!”大有泰山壓頂不彎腰的氣概。而浦口送行,則更多地表現他慈愛的一面。
看看父親愛子的行為方式,對父愛的感知會更深一層。在中國父母的眼里,孩子永遠是孩子,幾十歲的孩子還是孩子,朱自清的父親也這樣。盡管急于謀事,最后還是決定自己去送兒子,到底放心不下,惟恐孩子有什么閃失。講價錢要自己講,揀座位要自己揀,買橘子要自己買,力不勝任的事情也要自己上前,能為孩子盡心盡力,心里就會感到滿足、舒心。“背影”,為了兒子而勉為其難的形象,正是中國慈父形象的定格。中國的慈父總是甘為孺子牛,自己能省則省,最好的東西讓兒子享受,請注意,父親是一身布衣,給兒子的是紫毛大衣。
2.體會“我”當年的感受與寫作這篇文章時的感受。
朱自清那一年20歲,北京大學學生,寫《背影》那一年28歲,清華大學講師,這是心智成熟程度不同的兩個年齡,所以對父愛的感受也迥然不同。20歲時的心智還不夠成熟,28歲就比較成熟了。文中一再寫當時怎樣自以為是,現在想起來非常后悔,為什么起初體會不到父愛,反而對父親的言行不以為是呢?一方面,因為中國父母不太理解孩子的獨立意識,孩子長大了,有很強的自立自強的要求,總是替孩子包辦一切,無論孩子多大也要“抱”在手里,實在是吃力不討好,兩代人之間容易起沖突。另一方面,20歲那樣的歲數,又懂事又不懂事,容易自以為是,對父愛不容易體察到,對父親的行為方式往往以為陳舊而反感。待到真正成熟了,才理解父輩的行為方式是他那個時代養(yǎng)成的,應該透過這種行為體察父親的愛心。作者一再自責“那時真是聰明過分”“那時真是太聰明了”。“太聰明”就是半生半熟的狀態(tài),真正成熟了才是真聰明,真聰明才能理解父輩的行為方式,不去計較父輩的行為方式,才能感受父愛。
望著父親攀爬月臺的背影,“我”的心受到觸動,頓悟父親的愛心,“我”哭了。“我”發(fā)現了父愛,引得讀者都聯想起父愛,良心激活了,感情激動了,心靈凈化了,這篇散文引起普遍的共鳴。
二、問題研究
1.為什么著力描寫背影?又是怎樣突出背影的?這篇散文突出背影的寫法對我們寫作有什么啟示?
父親買橘子爬月臺的背影,作者印象最深。那一回送行,整個過程,這一刻是父親最費勁的,也是父愛表現得最強烈的一刻。在父親的許多好處中,這次送行是最突出的,在這次送行過程中,過鐵道買橘子是最突出的,在過鐵道買橘子的過程中,爬那邊月臺的背影是最突出的,背影可以說是重中之重。著力描寫背影,可以強烈地表現父愛,可以給人最深刻的印象。重中之重,也是精彩瞬間,形象的定格。突出這一瞬間形象,提起父親,頭腦里就出現這一形象,由這一形象又會想起前前后后的種種事情。再則,背影這種視角也新。背影引人想像正面形象,開拓了想像空間,無盡的想像更能引起感情的激蕩?傊瑢⒈秤白鳛槿牡慕裹c,可以凝聚作者對父愛的獨特發(fā)現和深刻體認,給人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。
作者為突出背影,多處作了獨具匠心的布置。
朱自清用“背影”作為題目,非常顯豁地突出了背影。開頭一段就說:“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,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。”顯出“背影”非同尋常的意義,懸念驅使讀者集中注意力探尋這個背影的意義。
快要寫到父親攀爬月臺的背影,先作鋪墊,一處說,“父親是一個胖子”,讓人想見他的身材;一處寫他的衣帽──“戴著黑布小帽,穿著黑布大馬褂,深青色棉袍”。兩處肖像描寫安排在背影之前,就是要讓讀者把它們跟背影的特寫鏡頭整合起來。背影的特寫鏡頭,寫了手的動作,腳的動作,整個形體的動作,刻畫得十分精細:“他用兩手攀著上面,兩腳再向上縮;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,顯出努力的樣子。”值得注意的是,這一處動作描寫只寫攀爬的起始動作,不再寫下去,在強光聚焦中,成了形象的定格。還用自己的情感反應去烘托──“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,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”,感情的強烈表現將這個背影烘托得格外感人。
作者又捕捉到另一個背影,分手后,佇望著離去的父親:“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,再找不著了,我便進來坐下,我的眼淚又來了。”此刻作者心中,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感受到父子情深,想到父親的至親至愛,想到自己先前的自以為是,想到父親的命運,想到父親的前程,真是百感交集。這一次對背影逝去的追憶,包含無盡的牽掛。
末段回顧父親這些年來的境遇,回顧這些年來的父子關系,最后又落腳到背影上來,與開頭呼應:“在晶瑩的淚光中,又看見那肥胖的、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”,像一尊塑像似的矗立起來,完成了形象的定格,永存在讀者心中。
突出背影,是這篇散文成功的一個主要因素。由此可以得到一個啟示,寫人記事,應該選擇最動情的一件事,寫最動情的一件事又要突出最動情的瞬間。
2.關于文章的剪裁。
文中寫回家奔喪,寫在南京游逛,都一筆帶過,因為這些跟主題關系不大。詳寫送行的過程,其中也分主次,買橘子的過程寫得較詳細,寫背影的筆墨,又特別詳細?梢,詳略的原則是為了突出重點。
歡迎使用手機、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,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!>>點擊查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