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中考網整理 作者:中考網編輯 2014-03-13 10:57:18
24大道之行也
課文研討
一、整體把握
本文是《禮記·禮運》開頭部分里的一段話,主旨是闡明儒家理想中的“大同”社會的基本特征。原文此前還有一段文字記述孔子說這番話的來由,照錄如下:
昔者仲尼與于蠟賓(參加國君在年終舉行的祭典,蠟,讀zhà),事畢,出游于觀(讀guān,宮門外兩旁的樓臺)之上,喟然而嘆。仲尼之嘆,蓋嘆魯也(意思是魯國已經喪失了古禮)。言偃(即子游,孔子的學生)在側,曰:“君子何嘆?”孔子曰:“大道之行也,與三代之英(夏、商、周三代的英賢),丘未之逮也(因出生晚,未能趕上),而有志焉。”
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,孔子是因為生活在變亂紛乘的春秋末期,迫切希望出現一個太平盛世,所以有這番言論。
再看課文。全文可分三層:
“大道之行也……講信修睦。”這一層是對“大同”社會的綱領性說明。“大道”,可以理解為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。這一句是總提,以下三句是分述。“天下為公”,這是說政權(也可以把社會財富包括進來)屬于社會的全體成員,而不屬于任何個人。“選賢與能”,這是說社會的管理者應由社會成員選舉產生。選舉的標準是“賢”和“能”,“賢”指品德高尚,“能”指才能出眾──用現代話來說,叫做“德才兼?zhèn)?rdquo;。“講信修睦”,說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起良好的關系,要講求誠信以消除欺詐,要崇尚和睦以止息爭斗,使社會保持和平安定。
“故人不獨親其親……不必為己。”這一層闡述“大同”社會的基本特征?梢詺w納為三個方面:(1)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。“不獨親其親,不獨子其子”,說的是每個人都能推己及人,把奉養(yǎng)父母、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,使全社會親如一家。“老有所終,壯有所用,幼有所長”,意思是對各種年齡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適的安排。又特別提到,對“矜、寡、孤、獨、廢疾者”這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,更充分地體現了全社會的關愛。(2)人人都能安居樂業(yè)。“有分”,就是有穩(wěn)定的職業(yè),能安心地工作;“有歸”,就是男女婚配及時,有和樂的家庭。古代男耕女織,婦女在家也要從事蠶桑,這樣才能豐衣足食。以上兩個方面主要是就物質生活說的。(3)貨盡其用,人盡其力。“貨惡其棄于地也,不必藏于己”,這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品,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,不會將它據為己有;“力惡其不出于身也,不必為己”,這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,都能盡全力地工作,卻沒有“多得”的念頭。這主要是就人們的思想觀念說的,因為只有樹公心、去私心,才能達到貨盡其用、人盡其力的境界。
“是故謀閉而不興……是謂大同。”這一層是全文的總括語。文章選擇了一種特殊的總括方式,就是拿現實社會跟這個理想的“大同”社會作對比,從而順理成章地指出,現實社會中諸多黑暗現象如搞陰謀、盜竊財物、作亂等等,在“大同”社會里將不復存在,代之而興的將是一個“外戶而不閉”的和平、安定的局面。這個結論非常鼓舞人心。
歡迎使用手機、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,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!>>點擊查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