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2月:關鍵是激發(fā)脫貧的干勁
時事評論觀點
新春將至,人們最牽掛困難群眾的生活有沒有改善,扶貧工作的難題有沒有解決。而對于奔波在基層的干部來說,能夠在年根歲尾總結經驗、反思不足、化解疙瘩,給困難群眾送去脫貧方案和致富信心,要比送去“米面油錢”更有價值。
5年多來,被人民群眾譽為“第一扶貧干部”的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心系貧困群眾,而中國的脫貧減貧事業(yè),也收獲了決定性進展。隨著脫貧工作進入關鍵期和深水區(qū),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亟待解決。我們推出這組一線視角,就是要著力揭示突出問題,尋找解決案例,提供新的思路,助力徹底打贏脫貧攻堅戰(zhàn)。
——編 者
時事評論觀點
扶貧必先扶志,脫貧必先脫懶,“自甘貧”的思想不消除,“要人富”就要走很長的路
前段時間,小學生寫出“長大之后要當貧困戶”的新聞引起熱議。不少一線扶貧干部在轉發(fā)這條新聞時,都在頭疼如何改變“等靠要”思想這個難題。脫貧攻堅,啃下精神脫貧的硬骨頭應放在首位。不激發(fā)貧困戶和貧困村的發(fā)展意愿,即便暫時“扶著脫貧”了,下一步發(fā)展還是會出問題。貧困地區(qū)要發(fā)展,困難群眾要脫貧,發(fā)展意愿和內生動力是穩(wěn)根本、保長遠的關鍵。
隨著這些年扶貧工作的有效推進,“走得慢”“推不動”的問題逐漸上升。農村是熟人社會,大多數人都不愿當貧困戶,更不好意思對外嚷嚷。一旦成了眾人眼里的貧困戶,難免被瞧不起,甚至可能影響兒子娶媳婦。但是當“有志脫貧”的動起來之后,留下的貧困人口卻出現了“不以為恥,反以為榮”的問題:有的人四體健全、心眼夠數,但就是“安貧樂窮”,吃飽混天黑;有的人不思脫困,反把貧困拿救濟當成生計方式,“只想伸手,不愿動手”;還有的為當上貧困戶,不惜托關系、找門子,千方百計搞一頂“貧困帽”……
不怕人窮,就怕志短。反思安于貧困的問題,除了貧困戶自身精神“矮化”、不思進取的內因外,一些近乎“溺愛”的扶貧舉措,也容易助長部分貧困戶“耍賴”。比如,有的地方不顧實際,刻意提前脫貧時間表,不惜代價為貧困戶“開小灶”獎勵和補助,有時幾乎是“求”著貧困戶配合工作。也有一些地方因為對貧困戶篩選不仔細、不服眾,扶貧政策被群眾視作“吃偏飯”,引發(fā)基層群眾心理失衡。近年扶貧力度加大,一次慰問金就動輒成千上萬元,還有的提供貼息貸款。貧困戶的日子過得“很瀟灑”,難免會讓得不到扶持、生活也并不算富裕的群眾心生不滿。“羨貧”“樂貧”雖是局部現象,卻也充分說明,不顧公平、不管意愿的單純幫扶,好比剃頭挑子一頭熱,不僅解決不好貧困問題,還會滋生更多社會問題。
俗話說得好,“槍頭不快,累折槍桿”。扶貧必先扶志,脫貧必先脫懶,“自甘貧”的思想不消除,“要人富”就要走很長的路。所謂“扶貧先扶志”“扶貧必扶智”,脫貧不能一味扶、推著走,需要多出點子而不是多發(fā)票子,激活貧困戶自身的積極性、主動性。一方面更加注重公平因素,完善機制,精準識別,確保各種扶貧資源實實在在用到刀刃上;另一方面也需要評估和反思政策制度層面的不足,采取更有針對性的舉措調動起貧困戶的脫貧意愿,杜絕“一哭就行,一鬧就靈”。
筆者在調研中發(fā)現兩個扶貧扶志的典型案例。河北省康?h識別貧困戶,由村民代表現場評議。誰家是不是貧困戶,街坊鄰居心里像明鏡一樣。如此面對面的評議,對貧困戶而言既是壓力也是激勵,對其他人來說避免失之于偏也就避免了人心失衡。河北省望都縣是地勢平坦的農業(yè)區(qū),在幫助農戶精神上“補鈣”的同時,也引導農戶把扶貧資金入股龍頭企業(yè),激發(fā)了農戶致富增收的內生動力,告別了“發(fā)錢就花、花完返貧”的困境。
“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”,我們的扶貧政策當然都是好政策,但這是為了幫助困難群眾,特別是自強不息的困難群眾的好政策。擺脫貧困,必須做好思想工作,給扶貧對象精神上補鈣、意志上充電。只有在一種爭先恐后的脫貧風氣下,我們才能通過實干苦干闖出一片天,共同跨入新時代的美好生活。
歡迎使用手機、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,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!>>點擊查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