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一年秋,彭城罕有的特大暴雨。
如何形容?小雨可以用“淅淅瀝瀝”;中雨可以用“雨腳如麻”;大雨可以用“傾盆瓢潑”。而那場雨,那場雨足以讓你喪失一切形容事物的本領,任是大作家抑或小學生,只得驚驚然嘆道——
“好大的雨!”
那時臨近期末,課程緊,語文老師正講著考試中環(huán)境描寫如何扣題……可誰又聽得進去呢?老師忽地停下來,將大家“趕”出了教室——“不學了,去看雨!”
清秋的風凜而不冽,雨幕低垂,與古彭城建筑交相輝映。
那堂講“答題技巧”的課沒進行完,趴在欄桿上的我們,卻比在教室中高聲重復著“描繪——鋪墊——渲染”的其他班孩子得到了更寶貴的東西。正是這寶貴的“東西”,使得我能在日后的學習中,穿越長長時空,體會“江闊云低,斷雁叫西風”;能在“孤舟蓑笠翁,獨釣寒江雪”中體會到字面上體會不到的感情。
這個東西,叫作——“自然的力量”。
我們都來源于自然,對于自然的熱愛是刻在基因中的。“鳥可解語,花可同悲”的物我觀不似哲學的本體與客體般冰冷,卻是我們在感受生活,感受文章里“情動于中”的必要條件。
那年寒假,去了北京。
本以為在正陽門前能一覽落葉繽紛的金黃大道,卻發(fā)現(xiàn),寬大的道路上潔凈異常,像是期末考卷上的標準答案。
街上,穿著時尚品牌的行人匆匆忙忙;戴著眼鏡的小不點兒坐在長椅上,低頭看著手機里的《小豬佩奇》;被沉重的背包壓著的高中生,手里握著《高考5+3》直奔車站……
難道今后,就連落葉,都將成為買票才能看到的景點了嗎?
后來,讀到“無邊落木蕭蕭下”,又想起正陽門深秋的畫面……那群行人能完整背誦這首詩嗎?那個戴眼鏡的小不點兒,面對這句詩時,第一反應也許只剩下“老杜的孤獨寂寞”了吧?還有,那個手握《高考5+3》的學長是不是在高考作文的答卷上“情動于中”了呢?……
還一片落葉給秋天,還的不僅僅是那丟失已久的秋意,更多的是一份自然的力量,是一份超脫的物我觀,是一種回溯生命本源的鄉(xiāng)愁。
還一片落葉給秋天,一場雨,一片葉,一群你,一個我,光陰裝訂,秋意成冊。
歡迎使用手機、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(wǎng),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!>>點擊查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