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網(wǎng)絡(luò)資源 2023-07-18 22:09:22
1.愛 ài
“愛”繁體字寫作“愛”,形聲字,據(jù)《說文解字》和小篆字形,從攵部, (ài)聲。本來是行走的意思,后來假借來表示仁愛、給人以恩惠的意思。
①喜愛。晉陶淵明獨愛菊。(《愛蓮說》)
熱愛。少無適俗韻,性本愛丘山。(《歸園田居》)
②愛護。愛其子,擇師而教之。(《師說》)
③愛惜。向使三國各愛其地,齊人勿附于秦,刺客不行。(《六國論》)
吝惜,舍不得。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,以致天下之士。(《過秦論》)
④吝嗇。百姓皆以王為愛也。(《梁惠王上》)
2.安 ān
“安”是會意字,小篆上邊是“宀”字,表示屋子,下邊是“女”字。合起來指女子在家安心生活,不必外出擔(dān)風(fēng)險。表示安定。
①撫慰,安撫。時時為安慰,久久莫相忘!(《孔雀東南飛》)
②安置,安放。安營扎寨 (成語)
③使……安定。既來之,則安之。(《季氏將伐顓臾》)
④安適,安身。倚南窗以寄傲,審容膝之易安。(《歸去來兮辭》)
⑤安穩(wěn)。風(fēng)雨不動安如山。(《茅屋為秋風(fēng)所破歌》)
安定。不患寡而患不均,不患貧而患不安。(《季氏將伐顓臾》)
⑥哪里,怎么。安能摧眉折腰事權(quán)貴,使我不得開心顏?(《夢游天姥吟留別》)
⑦哪里,哪兒。沛公安在?(《鴻門宴》)
3.被
“被”是形聲字,小篆從衣部,皮聲。表示被子。
bèi
①被子。一日晝寢帳中,落被于地。(《楊修之死》)
覆蓋。成歸,聞妻言,如被冰雪。(《促織》)
②受。秦王復(fù)擊軻,被八創(chuàng)。(《荊軻刺秦王》)
③表被動。妝成每被秋娘妒。(《琵琶行》)
pī
①通“披”,穿。將軍身被堅執(zhí)銳,伐無道,誅暴秦。(《陳涉世家》)
②披散,散開。屈原至于江濱,被發(fā)行吟澤畔。(《屈原列傳》)
4.倍 bèi
“倍”是形聲字,小篆從人部(即亻),咅聲(古音相近)。表示背向、背著。后引申為數(shù)量重疊(一倍)。
①原數(shù)基礎(chǔ)上增加的相等數(shù)。嘗以十倍之地,百萬之眾,叩關(guān)而攻秦。(《過秦論》)
②更加。每逢佳節(jié)倍思親。(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》)
③通“背”,違背,背叛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。(《鴻門宴》)
5.本 běn
“本”是指事字,金文在“木”(義為棵樹)字下加一點,表示樹木的根部。表示植物的根部。
①草木的根。凡植木之性,其本欲舒。(《種樹郭橐駝傳》)
②草木的干、莖。搖其本以觀其疏密。(《種樹郭橐駝傳》)
③根本,主要的、基礎(chǔ)的東西。君子務(wù)本。(《學(xué)而》)
④原來的。此之謂失其本心。(《魚我所欲也》)
本來。本自無教訓(xùn),兼愧貴家子。(《孔雀東南飛》)
⑤推究,考察。抑本其成敗之跡,而皆自于人歟?(《伶官傳序》)
6.鄙 bǐ
“鄙”是形聲字,小篆從邑[即阝(在右邊)]部,啚(bǐ)聲。表示邊境,邊遠偏僻的地方。
①邊遠的地方。北蠻夷之鄙人,未嘗見天子,故振懾。(《荊軻刺秦王》)
②以……為邊界(邊邑)。越國以鄙遠,君知其難也。(《燭之武退秦師》)
③輕視,看不起?鬃颖善湫∑鳌(《訓(xùn)儉示康》)
④輕賤。人賤物亦鄙,不足迎后人。(《孔雀東南飛》)
⑤庸俗,淺陋。敢竭鄙懷,恭疏短引。(《滕王閣序》)
7.兵 bīnɡ
“兵”是會意字。甲骨文上邊是“斤”字,像古代一種斧形的武器;下邊是“廾”字,像左右雙手。合起來像雙手拿著兵器。表示兵器。
①兵器。收天下之兵,聚之咸陽。(《過秦論》)
②士兵,軍隊。沛公兵十萬,在霸上。(《鴻門宴》)
③軍事,戰(zhàn)爭。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,徒以吾兩人在也。(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)
8.病 bìnɡ
“病”是形聲字,小篆從疒部,丙聲。表示疾病。
①重病。臣少多疾病,九歲不行。(《陳情表》)
②弊病,缺點。人皆嗤吾固陋,吾不以為病。(《訓(xùn)儉示康》)
③生病。汝病吾不知時,汝歿吾不知日。(《祭十二郎文》)
④使……成病態(tài)。以夭梅病梅為業(yè)以求錢也。(《病梅館記》)
⑤擔(dān)心,憂慮。君子病無能焉,不病人之不己知也。(《衛(wèi)靈公》)
⑥責(zé)備,羞辱。古人以儉為美德,今人乃以儉相詬病。(《訓(xùn)儉示康》)
⑦窮困。輟飧饔以勞吏者……故病且怠。(《種樹郭橐駝傳》)
⑧疲勞。今日病矣,予助苗長矣。(《揠苗助長》)
9.察 chá
“察”是形聲字,小篆從“宀”部(表示覆蓋),祭聲(古音相近)。表示仔細觀察。
①細看,觀察。徐而察之。(《石鐘山記》)
看清楚。明足以察秋毫之末,而不見輿薪。(《梁惠王上》)
②詳審,細究。小大之獄,雖不能察,必以情。(《曹劌論戰(zhàn)》)
考察,審查。察鄰國之政,無如寡人之用心者。(《寡人之于國也》)
③考察和推舉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,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。(《陳情表》)
④精明。水至清則無魚,人至察則無徒。(《答客難》)
10.朝
“朝”是會意字,金文左邊像日在草中,右邊像水流,合起來指潮水按時漲落。“潮”的本字。后引申為表示早晨。
cháo
①諸侯在春天拜見天子,或臣屬在早晨拜見國君。相如每朝時,常稱病。(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)
接受朝見,使……朝見。序八州而朝同列,百有余年矣。(《過秦論》)
②朝廷。于是入朝見威王。(《鄒忌諷齊王納諫》)
③朝代,指整個王朝,也指某皇帝的一代。三顧頻煩天下計,兩朝開濟老臣心。(《蜀相》)
④對,向。坐北朝南。
zhāo
早晨。朝避猛虎,夕避長蛇。(《蜀道難》)
11.曾
“曾”是象形字,金文下邊象古代一種蒸飯的器皿,上邊象蒸汽冒出,指古代一種做飯用的器具,即“甑”的本字。后借用來表示曾經(jīng)。
cénɡ
①曾經(jīng)。同是天涯淪落人,相逢何必曾相識!(《琵琶行》)
②竟,竟然。汝心之固,固不可徹,曾不若孀妻弱子。(《愚公移山》)
zēnɡ
①指與自己隔著兩代的長輩或晚輩親屬。是高、曾時為一戶者,至曾、元時不分至十戶不止。(《治平篇》)
②通“增”,增加。行拂亂其所為,所以動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(《生于憂患,死于安樂》)
12.乘
“乘”是會意字,甲骨文上邊是“大”字,象人,下邊是“木”字,象樹木。合起來指人攀上樹木。表示登、升。
chénɡ
①駕,坐。雖乘奔御風(fēng),不以疾也。(《三峽》)
②升,登。乘彼垝垣,以望復(fù)關(guān)。(《氓》)
③趁,順應(yīng)。因利乘便,宰割天下,分裂山河。(《過秦論》)
憑恃,依仗。愿乘長風(fēng),破萬里浪。(《宋書•宗愨傳》)
④冒著。自京師乘風(fēng)雪……至于泰安。(《登泰山記》)
shènɡ
①一車四馬的合稱。致萬乘之勢,序八州而朝同列。(《過秦論》)
②輛。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,質(zhì)于齊。(《觸龍說趙太后》)
13.誠 chénɡ
“誠”字本來寫作“誠”,是形聲字,小篆從“言”部(即讠),成聲。表示言語真誠。
①誠心。帝感其誠,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。(《愚公移山》)
②確實,的確。此誠不可與爭鋒。(《隆中對》)
③果真,如果。誠如是,則霸業(yè)可成,漢室可興矣。(《隆中對》)
14.除 chú
“除”是形聲字,小篆從“阜”部[即阝(在左)],余聲(韻母相同)。表示臺階。
①臺階。黎明即起,灑掃庭除。(《朱子家訓(xùn)》)
②去掉,清除。然則將軍之仇報,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。(《荊軻刺秦王》)
③修治。即除逆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。(《五人墓碑記》)
④拜官授職。尋蒙國恩,除臣洗馬。(《陳情表》)
⑤流逝,過去。爆竹聲中一歲除,春風(fēng)送暖入屠蘇。(《元日》)
15.辭 cí
“辭”字本來寫作“辭”,是形聲字,金文從“ ”(表示治理),司聲(聲母相近,韻母相同)。表示打官司時雙方的訴訟,后引申為言辭。
①借口,托辭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。(《季氏將伐顓臾》)
②言辭,文辭。辭達而已矣。(《衛(wèi)靈公》)
③一種文體!稓w去來兮辭》
④告別,辭別。今者出,未辭也,為之奈何?(《鴻門宴》)
⑤推辭,不接受。臣死且不避,卮酒安足辭!(《鴻門宴》)
⑥計較。大行不顧細謹,大禮不辭小讓。(《鴻門宴》)
⑦審訊,口供。單于使衛(wèi)律召武受辭。(《蘇武傳》)
16.從
“從”是會意字,甲骨文為一前一后兩個“人”字,象兩人前后相隨。表示跟從、跟隨。
cónɡ
①跟隨,追隨。天下云集響應(yīng),贏糧而景從。(《過秦論》)
②依順,聽從。臣從其計。(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)
③從事,參與。弟走從軍阿姨死。(《琵琶行》)
④依傍,緊挨著。樊噲從良坐。(《鴻門宴》)
⑤使……跟從。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。(《鴻門宴》)
⑥隨從的人。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。(《項羽之死》)
⑦指堂房親屬!洞阂寡鐝牡芴一▓@序》(李白)
zònɡ
通“縱”,合縱的盟約。于是從散約敗,爭割地而賂秦。(《過秦論》)
17.殆 dài
“殆”是形聲字,小篆從“歹”部,臺聲(聲母相近,韻母相同)。表示危險。
①危險。知彼知己,百戰(zhàn)不殆。(《謀攻篇》)
②有害。學(xué)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(xué)則殆。(《為政》)
③懈怠。有怠而欲出者,曰:“不出,火且盡。”(《游褒禪山記》)
④大概,恐怕。酈元之所見,殆與余同,而言之不詳。(《石鐘山記》)
⑤幾乎,接近,差不多。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。(《六國論》)
18.當(dāng)
“當(dāng)”字本來寫作“當(dāng)”,是形聲字,小篆從“田”部,尚聲(韻母相同)。表示兩塊田地的土質(zhì)、面積或地理位置不分上下。后引申為相當(dāng)。
dānɡ
①遮擋。前辟四窗,垣墻周庭,以當(dāng)南日。(《項脊軒志》)
②對等,比得上。料大王士卒足以當(dāng)項王乎?(《鴻門宴》)
③占據(jù),把守。一夫當(dāng)關(guān),萬夫莫開。(《蜀道難》)
④應(yīng)當(dāng)。老當(dāng)益壯,寧移白首之心?(《滕王閣序》)
⑤掌管,主持?ぶt士大夫請于當(dāng)?shù)馈?《五人墓碑記》)
⑥面對,遇到。當(dāng)仁,不讓于師。(《衛(wèi)靈公》)
⑦對著,面對。當(dāng)窗理云鬢,對鏡帖花黃。(《木蘭詩》)
⑧值,在,正在。當(dāng)是時也,商君佐之。(《過秦論》)
⑨必定,一定。不久當(dāng)歸還,還必相迎取。(《孔雀東南飛》)
⑩將,將要。今當(dāng)遠離,臨表涕零,不知所言。(《出師表》)
⑪通“倘”。如果。則勝負之?dāng)?shù),存亡之理,當(dāng)與秦相較,或未易量。(《六國論》)
dànɡ
①符合。將獻公堂,惴惴恐不當(dāng)意。(《促織》)
②當(dāng)作。安步以當(dāng)車。(《齊策四》)
③抵押,兩者相抵。張儀聞,乃曰:“以一儀而當(dāng)漢中地,臣請往如楚。”(《屈原列傳》)
19.道 dào
“道”字是會意字,金文兩邊合起來是“行”字,表示道路,中間是“首”字,表示領(lǐng)頭。合起來指領(lǐng)路。“導(dǎo)”的本字,表示引路、領(lǐng)路。
①道路。若舍鄭以為東道主,行李之往來,共其乏困。(《燭之武退秦師》)
②途徑,方法。行軍用兵之道,非及向時之士也。(《過秦論》)
③風(fēng)尚。嗟乎!師道之不傳也久矣!(《師說》)
④道義。伐無道,誅暴秦。(《陳涉世家》)
⑤思想,學(xué)說。于是廢先王之道,焚百家之言,以愚黔首。(《過秦論》)
⑥天道,規(guī)律。臣之所好者,道也,進乎技矣。(《庖丁解牛》)
⑦志向。道不同,不相為謀。(《衛(wèi)靈公》)
⑧取道。從酈山下,道芷陽間行。(《鴻門宴》)
⑨說,講。何可勝道也哉!(《游褒禪山記》)
20.得
“得”字是會意字,甲骨文上邊是“貝”字(即貝),表示錢財,下邊是“又”字,象人手。合起來指手持錢財。表示取得、獲得。
dé
①取得,獲得。求之不得,寤寐思服。(《關(guān)雎》)
②心得,收獲。古人之觀于天地、山川、草木、蟲魚、鳥獸,往往有得。(《游褒禪山記》)
③得意,滿足。當(dāng)其欣于所遇,暫得于己,快然自足,不知老之將至。(《蘭亭集序》)
④通“德”,感激。所識窮乏者得我與?(《魚我所欲也》)
⑤能夠。沛公軍霸上,未得與項羽相見。(《鴻門宴》)
⑥融洽。某亦守法,與公甚相得。(《記王忠肅公翱事》)
⑦適宜,得當(dāng)。此言得之。(《六國論》)
děi
必須,應(yīng)該。吾得兄事之。(《鴻門宴》)
21.度
“度”是形聲字,小篆從“又”部,庶(省略灬)聲(韻母相同)。指用手、手臂測量長度。表示測量長短。
dù
①計量長短的標準。已得履,乃曰:“吾忘持度。”(《鄭人買履》)
②限度。樂盤游,則思三驅(qū)以為度。(《諫太宗十思疏》)
③制度,法度。內(nèi)立法度,務(wù)耕織。(《過秦論》)
④度量,氣度。常有大度。(《漢書•高帝本紀》)
⑤常態(tài)。群臣驚愕,卒起不意,盡失其度。(《荊軻刺秦王》)
⑥次,回。岐王宅里尋常見,崔九堂前幾度聞。(《江南逢李龜年》)
⑦譜寫。予懷愴然,感慨今昔,因自度此曲。(《揚州慢》)
⑧過。羌笛何須怨楊柳,春風(fēng)不度玉門關(guān)。(《涼州詞》)
duó
①計算,衡量。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,比權(quán)量力,則不可同年而語矣。(《過秦論》)
②推測,估計。度我至軍中,公乃入。(《鴻門宴》)
22.非 fēi
“非”是象形字,金文象兩翅相背。表示違背、相反。
①不對的,錯誤的。實迷途其未遠,覺今是而昨非。(《歸去來兮辭》)
②責(zé)怪,認為不對。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,舉世非之而不加沮。(《逍遙游》)
③不是。人非生而知之者,孰能無惑?(《師說》)
④不。臣之辛苦,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,皇天后土實所共鑒。(《陳情表》)
⑤沒有。登高而招,臂非加長也,而見者遠。(《勸學(xué)》)
23.復(fù) fù
“復(fù)”是形聲字,甲骨文從“攵”部,畐(fú)聲。后來寫作“復(fù)”,表示回來、返回。
“復(fù)”字又是“複”字的簡化字,音fú。“複”是形聲字,小篆從“衣”部(即衤),復(fù)聲。表示有里有面的雙層衣服,夾衣。后引申為多層的、繁復(fù)的。
①返回。以是知公子恨之復(fù)返也。(《信陵君竊符救趙》)
②恢復(fù)。嗚呼!師道之不復(fù),可知矣。(《師說》)
③回答。公子往,數(shù)請之,朱亥故不復(fù)謝。(《信陵君竊符救趙》)
④告訴,上報。有復(fù)于王者曰:“吾力足以舉百鈞,而不足以舉一羽。”(《梁惠王上》)
⑤夾層的,雙層的。復(fù)道行空,不霽何虹?(《阿房宮賦》)
⑥繁復(fù),重復(fù)。山重水復(fù)疑無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。(《游山西村》)
⑦再,又,還。于是項伯復(fù)夜去,至軍中。(《鴻門宴》)
24.負 fù
“負”本來寫作“負”,是會意字,小篆上邊是“人”字,下邊是“貝”字(即貝),表示錢財。合起來指人有了錢財,生活就有了依靠。表示依仗、依靠。
①背著東西。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。(《寡人之于國也》)
②擔(dān)負,承受。使負棟之柱,多于南畝之農(nóng)夫。(《阿房宮賦》)
③使……承擔(dān)。均之二策,寧許以負秦曲。(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)
④憑借,倚仗。秦貪,負其強,以空言求璧。(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)
⑤享有。久負盛名 (成語)
⑥覆蓋。蒼山負雪,明燭天南。(《登泰山記》)
⑦背棄,違背。相如度秦王雖齋,決負約不償城。(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)
⑧辜負。誓天不相負!(《孔雀東南飛》)
⑨蒙受,遭受。不明不暗,負屈銜冤。(《竇娥冤》)
⑩敗,戰(zhàn)敗。故不戰(zhàn)而強弱勝負已判矣。(《六國論》)
25. 蓋
“蓋”本來寫作“蓋”,是形聲字,小篆從“ ”部(即艸),盍聲(古音相近)。表示用蘆葦或茅草編的覆蓋物。
ɡài
①古稱傘。今已亭亭如蓋矣。(《項脊軒志》)
②遮蓋。枝枝相覆蓋,葉葉相交通。(《孔雀東南飛》)
③勝過,壓倒。力拔山兮氣蓋世。(《項羽之死》)
④發(fā)語詞,大概。蓋余所至,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。(《游褒禪山記》)
⑤承接上文,解釋原因。大概。今言“華”如“華實”之“華”者,蓋音謬也。(《游褒禪山記》)
⑥用在句首,不譯。蓋余之勤且艱若此。(《送東陽馬生序》)
hé
通“盍”,何,怎么。技蓋至此乎?(《庖丁解!)
26.故 ɡù
“故”是形聲字,小篆從“攴”部,古聲。表示變故、事故。
①緣故,原因。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,不可。(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)
②舊交。君安與項伯有故?(《鴻門宴》)
③舊。故壘西邊,人道是,三國周郎赤壁。(《念奴嬌•赤壁懷古》)
過去,從前。軒東故嘗為廚,人往,從軒前過。(《項脊軒志》)
④衰老。暮去朝來顏色故。(《琵琶行》)
⑤故意,特意。故遣將守關(guān)者,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。(《鴻門宴》)
⑥仍然,仍舊。三日斷五匹,大人故嫌遲。(《孔雀東南飛》)
⑦固,本來。此物故非西產(chǎn)。(《促織》)
⑧所以。故木受繩則直。(《勸學(xué)》)
27.顧 ɡù
“顧”本來寫作“顧”,是形聲字,小篆從“頁”部(即頁),雇聲(古音相近)。表示回頭看。
①回頭。相如顧召趙御史。(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)
看,視。成顧蟋蟀籠虛,則氣斷聲吞。(《促織》)
②顧念,顧惜。誓掃匈奴不顧身,五千貂錦喪胡塵。(《隴西行》)
顧慮,顧及。大行不顧細謹,大禮不辭小讓。(《鴻門宴》)
③看望,拜訪。三顧臣于草廬之中。(《出師表》)
④只是,不過。顧計不知所出耳!(《荊軻刺秦王》)
⑤豈,難道。人之立志,顧不如蜀鄙之僧哉?(《為學(xué)》)
28.固 ɡù
“固”是形聲字,小篆從“囗”部,古聲。表示城郭、關(guān)塞堅固。
①險要的地勢。秦孝公據(jù)崤函之固。(《過秦論》)
②鞏固,安定。固國不以山溪之險。(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)
③頑固。獨夫之心,日益驕固。(《阿房宮賦》)
④牢固。君臣固守以窺周室。(《過秦論》)
⑤堅決,堅持。藺相如固止之。(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)
⑥本來,原來。至于顛覆,理固宜然。(《六國論》)
⑦確實,實在。子固非魚也,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!(《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》)
⑧固然。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輕于鴻毛。(《報任安書》)
29.歸 ɡuī
“歸”是形聲字,甲骨文右邊是“婦”字(即婦,省去“女”),左邊是“ ”(duī)字,表聲(韻母相同)。后來又加形旁“止”(“趾”的本字,象人腳),寫作“歸”表示女子出嫁。
①舊指女子出嫁。后五年,吾妻來歸。(《項脊軒志》)
②返回。田園將蕪胡不歸?(《歸去來兮辭》)
③歸還。臣請完璧歸趙。(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)
④向往,歸附。而皆背晉以歸梁。(《伶官傳序》)
⑤結(jié)局,歸宿。天下同歸而殊途。(《周易•系辭下》)
30.國 ɡuó
“國”本來寫作“國”,是形聲字,小篆從“囗”部,或聲(聲母相近,韻母相同)。表示國家。
①國家。國危矣,若使?fàn)T之武見秦君,師必退。(《燭之武退秦師》)
②國都,京城。蚤起,施從良人之所之,遍國中無與立談?wù)摺?《離婁下》)
31.過 ɡuò
“過”本來寫作“過”,是形聲字,小篆從“辵”部(即辶), (ɡuō)聲(古音相近)。表示走過、經(jīng)過。
①過失,過錯。君子博學(xué)而日參省乎己,則知明而行無過矣。(《勸學(xué)》)
②走過,經(jīng)過。雷霆乍驚,宮車過也。(《阿房宮賦》)
③勝過,超過。裘馬過世家焉。(《促織》)
④犯錯誤。人恒過然后能改。(《生于憂患,死于安樂》)
⑤責(zé)備。聞大王有意督過之。(《鴻門宴》)
⑥拜訪,探望。愿枉車騎過之。(《信陵君竊符救趙》)
32.何
hé
①什么。大王來何操?(《鴻門宴》)
②為什么。安陵君不聽寡人,何也?(《唐雎不辱使命》)
③怎么。君美甚,徐公何能及君也?(《鄒忌諷齊王納諫》)
④何等,多么。隱隱何甸甸,俱會大道口。(《孔雀東南飛》)
hē
通“呵”,喝斥,呵問。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,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。(《過秦論》)
33.恨 hèn
“恨”是形聲字,小篆從“心”部(即忄),艮(ɡèn)聲(聲母相近,韻母相同)。表示遺憾、不滿意。
①怨恨,仇恨。此三者,吾遺恨也。(《伶官傳序》)
②遺憾。問征夫以前路,恨晨光之熹微。(《歸去來兮辭》)
34.胡 hú
①古代泛指西部和北部的各少數(shù)民族。秦漢時多指匈奴。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,士不敢彎弓而報怨。(《過秦論》)
②什么。胡為乎遑遑欲何之?(《歸去來兮辭》)
③何,為什么。歸去來兮!田園將蕪胡不歸?(《歸去來兮辭》)
35.患 huàn
“患”是形聲字,小篆從“心”部,毌(ɡuàn)聲(聲母相近,韻母相同)。表示憂慮、擔(dān)心。
①憂患,禍害。夫禍患常積于忽微,而智勇多困于所溺。(《伶官傳序》)
②忌諱。此數(shù)者,用兵之患也。(《赤壁之戰(zhàn)》)
③擔(dān)憂,憂慮。欲勿予,即患秦兵之來。(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)
36.或 huò
“或”是會意字,甲骨文左邊是“囗”字,表示疆域,右邊是“戈”字,合起來指拿起武器保衛(wèi)國土。“或”“國”(即國)古同為一字,后“或”字借用來表示“或者”等義。
①有的(人,事物)。句讀之不知,惑之不解,或師焉,或不焉。(《師說》)
②也許,或許。越人語天姥,云霞明滅或可睹。(《夢游天姥吟留別》)
③有時。或命巾車,或棹孤舟。(《歸去來兮辭》)
37.疾 jí
“疾”是會意字,甲骨文上邊是“大”字,象人的正面,下邊是“矢”字,象箭。合起來指人被箭射中。表示傷病。
①疾病。是疾也,江南之人,常常有之。(《祭十二郎文》)
②疼痛。舉疾首蹙額而相告曰:吾王之好鼓樂……(《梁惠王下》)
③恨,痛心。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。(《屈原列傳》)
④憎惡,怨恨。嘗問天下所疾惡者。(《張衡傳》)
⑤通“嫉”,妒忌。臏至,龐涓恐其賢于己,疾之。(《孫臏》)
⑥快。雖乘奔御風(fēng),不以疾也。(《三峽》)
⑦強,猛烈。順風(fēng)而呼,聲非加疾也,而聞?wù)哒谩?《勸學(xué)》)
⑧銳利。草枯鷹眼疾,雪盡馬蹄輕。(《觀獵》)
38.及 jí
“及”是會意字,甲骨文上邊是“人”字,下邊是“又”字,象人手。合起來指手從后面抓住人。表示趕上。
①追趕上。懷王悔,追張儀不及。(《屈原列傳》)
趕得上,比得上。君美甚,徐公何能及君也?(《鄒忌諷齊王納諫》)
②到。公曰:“不可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。”(《燭之武退秦師》)
③推及,涉及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。(《梁惠王上》)
④和,以及。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,皆白衣冠以送之。(《荊軻刺秦王》)
39.即 jí
“即”是會意字,甲骨文左邊是“皀”字,象容器中盛滿食物,右邊是“卩”字,象人跪坐。合起來指人在就餐,后引申為靠近、立即。
①走近,靠近。可望而不可即。(熟語)
②登上(帝位)。昭王薨,安釐王即位,封公子為信陵君。(《信陵君竊符救趙》)
③依著。桂殿蘭宮,即岡巒之體勢。(《滕王閣序》)
④立即,就,就要。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。(《鴻門宴》)
⑤就是。吾翁即若翁,必欲烹而翁,則幸分我一杯羹。(《項羽本紀》)
⑥即使,縱使,就算是。即捕得三兩頭,又劣弱不中于款。(《促織》)
⑦當(dāng)下,目前。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。(《鴻門宴》)
40.既 jì
“既”是會意字,甲骨文左邊是“皀”字,象容器中盛滿食物,右邊象人張大了嘴巴。合起來指人吃完飯回頭在打飽嗝。表示就餐完畢,引申為完畢。
①完了,盡。言未既,有笑于列者曰:“先生欺余哉!”(《進學(xué)解》)
②已經(jīng),以后。始皇既歿,余威震于殊俗。(《過秦論》)
③不久,后來。有時“既”“而”連用。既又與汝就食江南,零丁孤苦,未嘗一日相離也。(《祭十二郎文》)
④既然。既自以心為形役,奚惆悵而獨悲?(《歸去來兮辭》)
編輯推薦:
歡迎使用手機、平板等移動設(shè)備訪問中考網(wǎng),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!>>點擊查看